北京心脏学会

CHINA-AF是国际房颤队列研究联盟Inter-AF的主要发起单位之一。该项目于2011年8月1日启动,目标注册20000例房颤患者,随访至2020年。共纳入北京地区31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20家,二级医院8家,社区医院3家。截至2017年12月31日,数据库中入选患者总数达22556例,其中9616例患者留存了血液样本(43%)。所有患者1年随访率94%,3年随访率86%。该项研究对终点事件尤其是脑卒中的发生进行了重新判定,在质量控制和管理方面得到了国际专家的高度认可。

心联乔治心脏健康研究中心

英文译名Heart Health Research Center,缩写:HHRC,成立于2016年10月。

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与心脏联盟于2016年10月联合发布声明,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成立心联乔治心脏健康研究中心。该中心致力于开展高水平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临床研究,针对重要临床问题,为临床实践提供研究证据,为医疗政策评价和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同时,心联乔治心脏健康研究中心将与国内临床专家广泛开展合作,协助中国专家设计研究方案、申请研究基金、开展高质量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杂志。通过研究能力与研究资源的密切结合,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临床研究机构,大幅度提升我国心血管领域的整体研究水平。

医咖会

创始团队毕业自北京大学医学部,因为共同的价值观、对中国医生临床研究需求的深刻感知和改变现状的强烈渴望,创办了“医咖会”。

目前已有60多位临床研究方法学专业人士成为医咖会的合作伙伴,他们来自北医、协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匹兹堡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医学高校,以及北大医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友谊医院等知名三甲医院和研究机构。80%的伙伴专业背景为流行病学或统计学。

我们想寻找一种新的方式,向中国临床研究工作者传递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展、规范的临床研究方法学知识,促进临床研究者的交流协作,助力中国临床医生提高临床研究水平,改善临床实践。

HHRC专家团

Craig Anderson 教授

Craig Anderson现任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国)所长、澳大利亚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委员会(NHMRC)高级首席研究员、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医学院神经科学和流行病学教授、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澳大利亚)神经学项目主管以及皇家阿尔弗雷德王子医院神经学专家。

Anderson教授迄今为止,一共发表360篇著作章节、原创性科学论文、评论、社论和报告,H因子为67。过去几年中,一共发表120多篇论文(包括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6篇,在《柳叶刀》发表8篇),被引超过40,000次。论文范围涉及卒中、心血管疾病与老年护理等临床和流行病学。目前担任《卒中》、《脑血管疾病》和《国际卒中杂志》编辑委员会成员,每周平均评审3篇科学论文。

Anderson教授领导了多项研究者发起的大型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试验,对卒中防治的临床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主要研究者,他已获得超过7,000万澳元的研究基金。

Anderson教授所有的试验结果都对全球政策和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降低既往卒中患者血压的益处(PROGRESS);无论是否患有高血压,以及ACE抑制剂是否具有与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s)相同的有效性,该组合在预防CVD方面没有提供额外的益处,甚至还会造成一些危害(ONTARGET);早期集中降低血压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INTERACT2);低剂量rtPA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ENCHANTED);没有证据表明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以预防CVD。Anderson教授所领导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关于卒中成因和影响的重要信息。覆盖6000多名中国患者的ChinaQUEST试验强调了经济影响和循证治疗的可变性。所有这些成果都被主要的国际指南广泛引用,并帮助改变了全球实践。

杜昕 教授

杜昕教授现任北京心联乔治心脏健康研究所共同所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中国心脏病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2011-2016年)、中国心脏病学会委员(2016-2019年)、北京市心脏病学会常委(2016-2019年)、中国烟草控制学会常委。她还担任首都医科大学心脏病学系的秘书长,长城会秘书长、北京市心血管病防治办公室副主任、《循环》、《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中国心脏病学杂志》编委。

杜昕教授是大规模临床研究“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路径研究(CPACS)”系列研究、国家“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心律失常注册研究”、“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心血管疾病专病队列研究”、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急慢性心力衰竭生命支持技术应用评价研究”的研究主任,同时承担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发展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

杜昕教授2006年被北京市科委授予“科学新星”称号,2011年获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科学学科带头人称号。她是2014年科技部优秀创新团队的骨干成员。

杜昕教授多次获得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等单位的科研资助。2012年获国家科技部“十二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1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质量提升行动。2011年和2014年分别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用于房颤预防和分享决策项目。曾获得了归国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教育部和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的科研资助,并曾担任重要研究项目的研究主任,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路径研究(Clinical Pathway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CPACS),这是一项旨在提高质量的聚类随机试验;中国房颤登记研究,对2万名房颤患者进行纵向队列研究,每6个月随访一次,中位随访时间4年;中国房颤流行病学研究,横断面调查5万社区人群房颤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与大型心血管数据库联动项目,实现住院数据库、死因监测数据库、急诊服务数据库和医院数据的联动。

担任《心脏病学实践丛书》秘书长(2001-2016年每年更新),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共15章,其中大部分为房颤相关研究,为我国房颤治疗提供了基础资料。她的论文《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和影响常规血压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和心房纤维性颤动:推进研究》的结果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2009;30:1128-35,是第一篇关于心房纤颤与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超出了中风的论文。

Anushka Patel 教授

Anushka Patel教授现任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医学教授、悉尼皇家阿尔弗雷德王子医院心脏病专家、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首席科学家。Patel教授在昆士兰大学接受医学培训,后在哈佛大学和悉尼大学获得研究生学位。

Patel教授共计发表超过230篇论文,发表期刊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柳叶刀》,以及包括《循环》在内的所有心血管医学领域顶级期刊。她的论文被引用超过17,000次。Patel教授在全球行业内有很高声誉,曾受邀在各个学术会议上进行了100多次演讲,包括3场冠名演讲和3场大会主题演讲。Patel教授是多家期刊的编委会成员,包括《循环》、《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和《糖尿病杂志》。

作为主要研究者,Patel教授已获得超过8,000万澳元的基金赞助。过去5年间,她一直受到澳大利亚国家卫生与医学研究委员会(NHMRC)给予的高级研究奖金(Senior Research Fellowship)资助。Patel教授是澳大利亚卫生与医学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心脏学会会员。2018年,她获得NHMRC卓越研究奖(Research Excellence Award),并获得澳大利亚科学院颁发的古斯塔夫·诺萨尔全球健康奖章(Gustav Nossal Medal for Global Health)。

Mark Huffman 教授

Mark HuffMan教授现任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卫生政策和预防医学副教授,同时也是乔治全球健康研究所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心血管医学副教授。

Mark HuffMan教授是一名执业心脏病学家、研究员和教师,在全球心血管健康流行病学、临床试验、实施科学、卫生系统、政策研究和培训等方面都有所建树。他的工作横跨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各个领域,研究急性心血管质量改善,通过固定剂量联合简化药物治疗,对大规模高血压控制的规划实施和评估,他的目标是改善全球心血管健康和卫生保健,特别是在中低收入国家。

陈金波 教授

陈金波教授受聘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Perelman医学院生物统计和流行病学系终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两阶段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和分析的统计学方法的开发、复杂疾病的遗传学关联研究的方法学、以及危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和评价。她擅长分析队列研究、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数据,已发表了数十篇单体型分析研究论文,陈金波教授发表了大量关于单倍型分析的方法学论文,使用队列数据、嵌套病例对照和匹配病例对照设计、探索基因-基因和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方法以及筛选SNP基因型。她最近的工作集中在设计和分析研究复杂的遗传和环境对怀孕相关和早期生活障碍的影响所产生的问题。陈博士一直在与研究人员合作,分析基因和环境对胆道癌、儿童白血病、早产、食物过敏、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

Lam Su Ping Carolyn 教授

Carolyn教授现任新加坡国立心脏中心(NHCS)的高级顾问,杜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心血管和代谢疾病专业临床项目教授,临床与研究主任,同时也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精密医学研究所会员、全球心力衰竭试验执行委员会的成员,并担任《循环》和《欧洲心力衰竭杂志》副主编。

她在波士顿的弗雷明汉心脏研究中心进行了临床和遗传流行病学方面的培训,2010年回到新加坡接受美国国家医学研究委员会(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颁发的临床科学家奖。

Carolyn教授的临床第二专业是心力衰竭,她因其在保留射血分数的心力衰竭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享誉全球。她还擅长于女性心血管疾病、血液动力学、超声心动图、生物标志物和临床试验。她在新加坡开始第一次心脏衰竭与射血分数保留项目和女性心脏健康诊所,因在女性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被授予了欧莱雅女性科学奖(2012),并获得2014年世界十大杰出年轻人奖(新加坡-2014)。

她是亚洲转化研究和心血管试验的项目负责人,该项目是由A*STAR生物医学研究理事会资助的研究平台,她同时也是新加波进行的全国性的心衰研究的首席研究员,参与心力衰竭在11个亚洲国家的跨国研究。

马长生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工程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心脏病学系主任,北京市心血管疾病防治办公室主任;为首批北京市卫生系统领军人才、北京市科委心血管领域首席专家(2010-2015年度、2016-2020年度)、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北京学者;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奖”、首都十大健康卫士等荣誉。

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主任委员,第26、27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主席,Circulation(IF:18.8)副主编,JACC(IF:16.8)国际顾问,Circulation:AE、Europace、JCE、JICE、CMJ等杂志编委。

于1998年完成了国内首例房颤导管消融,开创了我国房颤导管消融事业,并推动其发展至国际领先水平。提出了阵发性房颤“单导管”、持续性房颤“2C3L”等一系列国际原创性术式,大幅降低了关键步骤的操作难度和培训周期,成为我国房颤消融的主流术式之一。牵头研制成功自主知识产权的磁定位心脏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和国际首套房颤导管消融模拟器。建立中国心房颤动注册与协作网络,建立中国房颤队列,完成中国房颤流行病学调查;负责国家卫健委房颤综合管理培训项目,建立高效培训及考核认证模式;发起“安全倍增”五年行动,降低我国房颤导管消融并发症发生率。近10年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7篇,主编《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图谱》、《介入心脏病学》等成为本专业工具书的学术专著多部,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董建增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心衰病房主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性心血管病防治及生殖指导中心主任。

熟练掌握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心脏起搏、心脏瓣膜病等的治疗,精通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冠心病介入治疗、瓣膜病介入治疗、外周血管病介入治疗、心脏起搏治疗等现代治疗技术,尤其擅长心房颤动和复杂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治疗,建立了一套安全高效的房颤导管消融技术体系,极大的降低了手术的操作难度并缩短了术者的培训周期,使我国在以房颤为代表的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技术在安全性、有效性和普及程度方面不亚于国际领先水平,参与创立的慢性房颤导管消融“2C3L”策略广泛获得国际专家学者的肯定,多项研究成果被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发布的最新房颤管理指南引用。所带领的电生理团队每年完成房颤导管消融2000余例,手术效果、医疗和服务质量均处于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是国际上最大的心脏电生理中心之一。

王继光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继光教授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后赴比利时鲁汶大学深造,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工作。除医院职务,还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心血管内科学教授、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

Hypertension Research副主编,Hypertension、Journal of Hypertension、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ertension等高血压专业杂志编委;《中华高血压杂志》副主编。国际高血压学会理事,美国心脏协会高血压研究理事会、脑卒中理事会理事;国家卫生部慢性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心血管);并担任国际高血压学会执委、中国高血压联盟侯任主席、多个国际高血压杂志编委。

医咖会专家团

张耀文 医咖会医学总监

张耀文,北京大学医学部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药物上市后有效性和安全性评评价、Meta分析等。参与国自然面上项目1项,国自然青年项目1项,首都卫生发展专项2项,首都卫生特色专项3项。近5年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第一作者论文20余篇。医咖会联合创始人,主要致力于传播临床研究理念和统计分析方法,近3年向国内外药械企业的药物(器械)上市前/后临床研究提供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服务20余项。撰写和审阅样本量估算、SPSS统计分析教程100余篇。

梁辰 医咖会临床研究员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Bloomberg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流行病学方法学、空间流行病学、慢性病流行病学。主要研究课题包括:Spontaneous HCV Clearance among HIV/HCV Co-Infected Men and Women after HAART Initiation, Major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 1985-2014: Occurrence and Damages,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干预依从性及影响因素与对策的研究,小地域范围内肿瘤空间流行病学研究等。

现参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呼吸疾病临床研究公益基金“慢阻肺临床研究专项”,主持中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报告结局文献综述项目。曾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病原学检查标准化多中心、随机、前瞻、对照研究等项目,并多次为临床医生的科研项目提供流行病与统计方法学支持。

毛息花 医咖会临床研究员

肯塔基大学公共卫生硕士(流行病学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流行病学方法学、癌症流行病学与慢性病流行病学。

参与了1项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资助的课题项目,入选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国立癌症研究所CEESP(Cancer Epidemiology Education in Special Population)项目。主要研究课题包括: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eproductive risk factors and breast cancer subtypes、布鲁氏杆菌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研究等。

现参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呼吸疾病临床研究公益基金“慢阻肺临床研究专项”等项目,多次为临床医生和药企提供流行病与统计方法学支持。